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網站2019年9月23日報道,CIFOR開展了一系列保護行動,旨在使珍稀樹種紫檀免受非法采伐的危害。紫檀因其華麗的顏色而得名,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非洲分布較多,尤其是非洲西南部旱生疏林區。常年來,非洲紫檀非法貿易現象屢見不鮮,然而國際社會最近才對其加以關注。
2013年以來,大量刺猬紫檀(PterocarpusErinaceus Poir)被非法砍伐并出口。隨著非洲紫檀非法貿易現象日趨嚴重,為保護刺猬紫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決定將刺猬紫檀列入附錄二物種清單。然而CIFOR專家在贊比亞研究木材貿易時發現,剛果(金)境內同屬紫檀類的血檀(P.tinctorius)因被大量采伐和出口也正在快速消失。隨即專家們通過多種渠道發出警報,呼吁應對血檀保護加以重視。經過多方努力,馬拉維政府率先提出將血檀列入CITES公約附錄二物種清單,并得到了所有締約方的一致同意。該決議將于2019年11月生效,屆時馬拉維、剛果(金)、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國家的血檀進出口貿易都需要取得CITES許可證。與刺猬紫檀一樣,CITES證書的頒發、檢測和核查將大大保護血檀免遭非法砍伐與貿易的破壞。不僅如此,CITES植物委員會還將對血檀貿易進行定期審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也正在建立一個關于血檀的數據庫,以監測和標記可疑的采伐活動。盡管國際上有十分嚴密的審查機制,但因為需求旺盛,非法販賣刺猬紫檀、血檀等珍稀樹種的威脅仍將存在。
刺猬紫檀、血檀的非法貿易流動性很大,類似于“打一槍換一地”的模式。例如,貿易商在林地里尋找紫檀或者血檀,將其砍伐加工后,倒賣給木材出口商以獲取巨額利潤,之后他們尋找下一塊林地,然后再將那里的紫檀樹木砍光。這種模式不僅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退化,而且似乎也沒有國家法律能夠對其進行有效阻止。例如,盡管有相關禁令被實施,參與非法貿易的卡車和集裝箱被扣押,有時甚至有罪犯被逮捕,但更多時候,貿易商會通過從一個國家進入另一個國家的越境方式來逃避責罰,或者找到另一個價值更高的不受禁令保護的樹種,對其進行濫砍亂伐。
對此,CIFOR專家認為,面對非法采伐與木材貿易問題,不能單純依靠CITES公約來解決,生產國和進口國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外交的復雜性以及可觀的收入來源,仍是政府從高調承諾到有效執行的重大障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