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12月12日表示,60年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在科技創新、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國際合作、體制改革以及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廣東林業的不同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發展成為走在全國前列的省級林業科研機構,為廣東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當日,廣東省林科院迎來了建院60周年。陳俊光在會上致辭,數說了該院幾處重大歷史貢獻:
——1985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年消滅宜林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決定。林科院濕地松良種、飛播造林等成果的應用,推進了廣東荒山綠化進程,為提前實現“十年綠化廣東”、消滅5000萬畝宜林荒山目標立下了汗馬功勞。
——1994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實行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分類經營。林科院選育了雜種松、雜交竹、南洋楹等一大批林木良種,林地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累計推廣面積達200萬畝。研發的桉樹組培和筍用竹離體快繁等新技術,為良種苗木工廠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利用沿海困難立地造林、農田林網營建、木麻黃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為構筑該省沿海綠色生態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廣東省政府批準實施《廣東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確立廣東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可持續林業發展道路。林科院構建了覆蓋全省的長期生態定位觀測網絡,創建了南方首個森林防火研究中心,突破了松樹主要病蟲害生物防控、木材保護及改性等關鍵技術,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造林綠化的成果,保護了生態環境。
——201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林科院以林業四大重點工程為抓手,重點突破鄉土闊葉樹、碳匯計量監測、生態功能評估、城市森林景觀構建、林下經濟經營模式等一系列技術瓶頸,為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六十年一甲子,重整裝再出發,希望林科院以紀念建院60周年為契機,以創建全國一流林業科研院所為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廣東林業發展再立新功。”陳俊光說。
面向未來的發展,陳俊光對省林科院提出了五點希望:一是在廣東省林業科技創新上發揮主力軍作用。要以建設美麗廣東目標為先導,以現代林業需求為動力,全面提升能力,創新驅動發展。加強應用基礎及實用技術研究,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全面優化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力爭在林業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二是在服務廣東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上發揮示范作用。圍繞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的現實需求,加強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科技示范和技術培訓,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應用到林業生產一線,為林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揮排頭兵作用。要優化科研團隊建設機制,努力提升聯合攻關、協同創新能力。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要加快建立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有效機制,提高成果轉化率,為科研體制改革探索新路。
四是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發揮領頭羊作用。要加大高端人才引進、領軍人才及青年骨干培養的力度,努力改善人才保障條件;營造鼓勵、支持、幫助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一支配置科學、精干高效的人才隊伍。
五是在國際合作交流上發揮橋梁作用。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發達國家及東盟的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求,強化粵港澳協同創新;加強林業對外宣傳,促進林業科技成果國際化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