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我國南方地區的造林綠化,有一種樹種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那就是桉樹。作為一種速生樹種,桉樹在發展中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抽水機”、“吸肥器”。有人說它“有毒”、“有害”,對它展開清剿。“桉害”成為人們看待桉樹的標簽。
桉樹究竟對我國木材安全、改善生態起著怎樣的作用?如何從科學視角看待桉樹?記者進行了一線調研,并采訪了權威專家。
戰略視角:保障木材安全的“功臣”
歲末年初,位于廣西南寧市的國有高峰林場優良樹種展示區中,一株株桉樹挺立在山上。栽植近十年的桉樹,已長到三十多米高,碗口粗,樹干筆直。樹叢中伴生著枝葉繁茂的蕨類植物,落葉雜草覆蓋的地面潮濕,一些褐色的野生蘑菇和綠色青苔點綴其間。不時傳來的鳥鳴聲,為茂密的森林增添了幾分活力。
“綠化美化看變化”系列報道:桉樹緣何被“妖魔化”
是這樣一個樹種,卻遭受了各種指責。有人說它“有毒”,有人說它是“吸肥器”,以為種植過桉樹的土壤地力衰竭,不能再種其他植物。
指責背后的事實如何?桉樹對我國木材安全有著怎樣的意義?
“說桉樹是‘抽水機’、‘吸肥器’,都是一些片面的看法。一個時期以來,桉樹已經被‘妖魔化’。”國家林業局桉樹開發研究中心主任謝耀堅指出,實際上,桉樹是維護我國木材安全的“功臣”。發展桉樹等人工林以解決木材供應問題,是針對我國木材資源短缺國情的唯一正確選擇。
謝耀堅分析指出,我國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已達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
“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木材需求量可達8億立方米,木材供應的巨大缺口給木材安全敲響了警鐘。”謝耀堅指出,在天然林禁伐和生態林保護的形勢下,我國主要依靠發展楊樹、桉樹、松樹等速生人工林生產木材。桉樹生長快、周期短、產量高,僅占我國森林總面積2%的桉樹,年產木材卻超過3000萬立方米,生產了占全國總產量25%的木材,大大減緩了天然林的砍伐壓力。桉樹人工林用少量的林地生產大量木材,實際上間接保護了天然林和生態林。
由于桉樹顯著的優勢特征,1980年后,我國桉樹人工林生產出現了蓬勃發展局面。到1990年,桉樹栽培區已遍及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四川等17省區的600多個縣。目前,我國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450萬公頃,年生產木材3000萬立方米。
桉樹、楊樹、松樹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速生樹種。“桉樹的木材生產效率是楊樹的1.78倍,是杉木的2.27倍,是落葉松的5.88倍。”廣西林科院副院長項東云介紹,2014年4月起,我國東北國有林區相繼停止了商業性采伐。今后我國還要將全部天然林保護起來,我國木材生產的重心將歷史性地轉移到速生豐產林快速發展的華南地區。桉樹作為先鋒性、速生性和多用途樹種,其地位和作用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不可替代。
生態視角:要避免桉樹的“掠奪式經營”
既然桉樹對木材安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為何人們稱它為“抽水機”,認為它有毒有害?
針對桉樹生長的耗水問題,專家指出,桉樹是速生樹種,吸收水肥可能會比其他樹種多一點,但并不對水資源構成危機。“實際上,桉樹對水分的利用率是很高的。科學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消耗水量,松樹為1538升,相思樹為1323升,黃檀是1483升,而桉樹只要785升。”謝耀堅告訴記者,在我國桉樹種植地區,年降水量均超過1200毫米。據世界各地經驗,只要降水超過1000毫米,種植桉樹就不會造成水分虧缺。
為調研桉樹的生態作用,中國林學會組織了桉樹科學發展問題專題調研。調研發現,桉樹對增加森林面積、恢復生態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荒山面積超過全省山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1985年,廣東省委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的重大決策,到1993年底“十年綠化廣東”目標提前實現,桉樹就是這場造林綠化攻堅戰的先鋒樹種。在廣西,近十年新增桉樹林面積2000多萬畝,2013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1.8%,比2000年提高了20.5個百分點。
然而,隨著桉樹種植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營周期的不斷縮短,桉樹人工林的生態脆弱性也逐步顯現,桉樹發展中的社會問題也進一步激化。
“針對桉樹的質疑,除了技術性問題,也有社會性問題。”項東云指出,桉樹被“妖魔化”的背后,日益凸顯了人工林經營和發展的弊端。為了更多更快地獲得經濟效益,很多地方都采取高密度種植,短周期輪伐。這樣的種植方式,致使桉樹種植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水質遭受影響、生物多樣性降低。
“此前木材市場效益好,種植戶拼命種拼命砍賺錢,全國超過八成的桉樹在5年內砍伐。”謝耀堅稱,國內桉樹的種植密度過大,一般每畝150棵以上。加上種植戶不科學施肥,每棵樹施肥多的達1公斤。其實施肥并非越多越好,關鍵是科學施肥。
謝耀堅說,桉樹產生的生態問題,是種植者耕作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所致,與桉樹本身無關。無論哪種人工林,大面積、單一種植、短周期輪伐都是不科學的,都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等情況的出現。
目前,我國林業產業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桉樹人工林總體經營水平不高,且部分投資者為短期投資。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桉樹人工林采取“掠奪式經營”。此外,由于桉樹的無序發展,造成了與其他作物例如甘蔗、橡膠等作物爭地爭利益的現象。因此,有的地區為了保護甘蔗產業采取了極端手段限制桉樹發展。
發展視角:促進桉樹產業科學經營
目前,桉樹已經成為我國南方發展速生豐產林的戰略樹種。我國桉樹產業已經形成了包括種苗繁育、專用肥料、培育采伐、加工利用、林下種養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體系。桉樹產業鏈年總產值已超過3000億元。
專家指出,“桉樹現象”折射出多方面問題,根本的還是發展模式問題。“桉害之爭”也表明,未來促進桉樹產業實現科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桉樹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非桉樹本身之過,而是人的問題。只要合理規劃、科學經營,完全可以克服目前存在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項東云說。
謝耀堅指出,更新觀念是桉樹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發展中,要實現由木材生產為主到木材生產與環境保護并重轉化,由封閉式經營向開放式經營轉化,由傳統的永續利用向森林可持續經營轉化。不僅注重林業的經濟效益,也要把樹木和森林看成整個社區的生態資源,把森林擺在一個開放的系統里進行管理,實現森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全方位利用。
目前,我國大面積種植桉樹人工林土地缺少規劃,在樹種布局上沒有考慮適地適樹原則。中國林學會專家建議,桉樹產業發展首先要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調整發展布局,盡快編制桉樹人工林科學種植土地利用規劃,出臺桉樹人工林規范化種植法律法規,重點區劃商品林區、水源地區、風景名勝區的土地利用方式。
“此外,在產業發展中要轉變當前單一桉樹人工林種植模式。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探索不同桉樹品種的混交林發展模式,形成林分結構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復層人工桉樹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謝耀堅指出,同時要完善技術標準,加大對桉樹種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科學指導,防止因不科學種植速生林造成土壤結構改變、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問題。
專家建議,在桉樹產業發展中,要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者統一原則,防止和克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的錯誤做法。在發展規模上,切忌盲目追求規模數量和集中連片,要堅持量地而行,適度規模經營;在規劃布局上,要結合水土條件,充分考慮生態區位、地形地貌、土壤條件等因素;在栽培方式上,要注意加強水土保持措施,維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最終促進產業發展走上科學軌道。(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