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紅木的概念是極其模糊的。許多人往往把木質堅硬、色澤呈紫紅色、上蠟打磨后油紅光亮的木材統稱為紅木。然而,紅木的概念不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且就其內涵而言也是相當復雜的。比如,收藏家眼里的紅木與一般消費者眼里的紅木有別;即如同一種紅木,在不同的地區其名稱也是有差異的。以酸枝木為例,北方稱其為紅木,臺灣稱其為檀木,海南稱其為荔枝母,廣東稱其為酸枝,而上海則稱其為老紅木。
大凡涉獵古典家具收藏的人都知道,廣義的紅木是作為硬木的代名詞而存在的。在這里,紅木家具已是黃花梨、紫檀、烏木、酸枝木、花梨木、鐵力木等硬木家具的代名詞。而狹義的紅木,則專指酸枝木。
酸枝又稱孫枝、紫榆,是熱帶常綠大喬木,主產地為印度、越南、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其主要特征是在紫紅色中帶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條紋,紋理清晰多變,木質堅硬而沉重,入水即沉。經打磨髹漆后,酸枝木撫之潤滑清涼,觀之極似紫檀般凝重古穆。其實,酸枝木又有紅酸枝、黃酸枝、白酸枝之分。世人一般以色紅油重、結構稠密、性堅質硬的印度產酸枝為佳,泰國和緬甸及我國南方所產者均次之。白酸枝其實并不是白色,只是顏色淺淡而已,上蠟打磨后仍呈紅木本色。
作為酸枝木中的極品酸枝木,是指經歷時間很長的紅木。它不僅生長時間長,而且在砍伐后又經過了上百年的歲月洗滌。我國在清末民初之前,廣西、云南等省也有酸枝木,但民國以后已完全絕跡了。老酸枝木的特征是木質堅硬、細膩,可沉于水,幅較寬大,棕眼細長,比重介于紫檀和黃花梨之間,一般經砍伐后,要自然風干10年以上才能使用。
清代中期,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優質木材極度緊缺,酸枝木便開始大量進口,并被廣泛使用。酸枝木與紫檀色質最為相近,且質地堅硬,成器后色澤含蓄華貴,沉穆古雅,符合清代統治者追求“貴黑不貴黃”的家具制作時尚。酸枝木材幅寬大,木質堅硬且光亮,鬃眼細長,色澤由深黑至淺黃不等,剖開后聞起來有酸味,并有通直的條狀光斑,心材有深色髓線,其重量比黃花梨木重,比紫檀輕。酸枝木質地的細密程度,較紫檀則略為遜色,其硬度高,但韌性差,怕撞擊,遇干濕冷熱容易變形,雕刻不宜過細,與紫檀適宜于精雕細琢的特點不可相提并論。酸枝紋理雖然華美多變,其色與紫檀相近,但較紫檀光澤略暗,顏色也稍淡。
淺色酸枝極易與黃花梨木相混,但二者也有顯著的區別:酸枝的光斑通直順長,光感不強,黃花梨的光斑則是常有粗細變化,有強烈的木變石的光感;酸枝的黑髓線形態平緩,邊緣含混,細小處常呈散墨點狀,而黃花梨木的黑髓線形態動感強,邊緣清晰,細小處可細如毫發,并呈“鬼臉”狀;酸枝的鬃眼極細且順直,排列間隔長短無序,而黃花梨木的鬃眼排列常呈八字之勢,極似魚肉紋。
由于酸枝木家具價廉量大,頗受世人歡迎。自清中期以后,上至皇室官府,下至平民百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酸枝木家具從此幾乎成為硬木家具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現存的清代硬木家具中,酸枝木家具最為常見。據推測,傳世的酸枝木家具數量要遠遠大于傳世的黃花梨、紫檀、雞翅木、鐵力木等家具的數量。即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硬木家具構成也是如此。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2010年9月《國家標準紅木》的頒布實施,紅木的概念又有所擴大和延伸。在《國家紅木標準》中,紅木已成為5屬8類33種木材的統稱。因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紅木家具時,最好使用黃花梨、紫檀、酸枝、花梨、烏木、雞翅木等能代表確切材質的名稱,盡量不要使用“紅木”這一名稱,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