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內木材資源自給能力不足,需求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進口一定量的木材成為必然選擇。隨著森林問題政治化、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木材安全問題已由一般的經濟問題演變為重大的資源戰略問題和日益復雜的國際政治問題,其中木材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目前全球有80多個國家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主要木材出口國調整政策限制初級產品出口。同時,美國、日本、歐盟等西方發達經濟體與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木材資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斷對我國大量獲得木材資源施加政治、外交和經濟壓力;一些國際組織指責我國已成為國際非法木材貿易集散地等不斷升溫。這些因素客觀上提高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門檻和成本,也增加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木材資源的壓力和難度。加快企業重組提升實力,著力調整結構,打造進口木材加工貿易升級版十分緊迫。只要我們科學引導和規范,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主動適應國際環境變化,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保障持續穩定進口適量木材是可能的。
挑戰加劇
培育跨國企業勢在必行
隨著木材進口量的持續增長,我國企業境外林業投資合作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內市場對木材資源的需求,促進了國內木材產業的平穩健康發展。但由于木材進口加工交易涉及面廣、產業鏈條長、監管難度大等多種原因,木材加工企業還面臨著嚴峻挑戰,突出表現在行業惡性競爭嚴重,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等方面。
由于國內木材市場需求剛性增長,吸引了眾多企業投身木材行業。目前,僅在俄羅斯從事木材采伐、加工、貿易,以及在滿洲里、綏芬河等對俄口岸地區從事木材加工的企業就有數百家之多。由于企業參差不齊,企業間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嚴重,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再加上進口木材交易方式原始,缺乏有效地市場運作和調整的余地,對合作國的法律法規、政策、投資環境等各方面情況研究不夠,森林資源底數調查和規劃設計等基礎性工作不實,項目本土化程度不高,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急需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市場占比高的大型跨國公司,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
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支持中林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龍江森工集團、內蒙古森工集團等以境外林業投資合作為重要業務的央企和大型國有企業。推動林業企業充分發揮其專業人才、經營、技術方面的優勢,加快境外投資合作步伐,并不斷壯大綜合投資能力。鼓勵非林企業與林業企業聯合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企業開展境外林業投資合作,不斷壯大投資主體隊伍。
政府引導
責任市場意識“雙提升”
盡管現階段國家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總體而言,相關扶持政策還不夠完善,監管還不到位。同時少數企業存在法制意識、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等問題。少數企業出于眼前利益,存在著偷稅漏稅、非法采伐等行為,也給一些無良國家及國際非政府組織以口實,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因此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提升企業社會意識、責任意識、安全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政府通過科學引導和規范,不斷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和監管工作,有利于進步一步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持續穩定獲得境外木材資源,為維護國家木材安全提供支撐。綜合考慮進口木材資源的來源地、木材加工業布局和重點口岸的輻射帶動功能等因素,依托黑龍江綏芬河、內蒙古滿洲里、江蘇太倉等重點口岸規劃建設木材加工交易示范基地,以平抑市場價格波動,監管、規范企業經營行為,服務企業發展。充分依托市場調節功能,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釋放企業的發展潛能。引導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加強企業自律,開展合作共贏,樹立和維護中國企業良好國際形象。
金融扶持
強化提升稅收杠桿作用
盡管我國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等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政策,但存在資金規模小,申請難等問題。我國還沒建立起林業走出去的金融扶持體系,且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匱乏,支持手段單一,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信貸擔保、抵押還存在瓶頸,融資困難。為了加速企業“走出去”,加強對企業的稅收、金融方面的扶持勢在必行。
木材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適度進口木材是確保國內木材市場供需平衡、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的一項長期戰略。近幾年來,我國企業在境外租賃、購買林地面積呈現出上升趨勢,企業走出去購買租賃林地掌控森林資源是我在國際市場源頭上獲取木材資源的剛性手段,應對林業走出去給予重點扶持,國家可以適當投入資金補助企業租賃林地,緩解國內森林資源壓力和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
同時,進一步發揮進口稅率的杠桿作用,強化金融支持也尤為重要。可以適當下調鋸材進口環節增值稅,由現在的17%下調到13%。這樣不僅有利于從宏觀層面引導和鼓勵企業進口木材,擴大資源性產品進口,還順應了當前許多木材資源國限制原木出口的趨勢,有利于減緩我國因大量進口原木而面臨的國際壓力。同時根據境外林業投資項目前期投資大、回收期長、企業資產主要在境外等特點,加強政策性信貸支持,完善融資擔保機制,破解林業走出去融資瓶頸,為提高境外森林資源合作水平提供支撐。(作者: 付建全 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