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所面對的是以歷史上有限的生態產品供給,承擔著最多人口和最強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在未來發展中,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強,環境惡化態勢雖然減緩,但整體持續惡化趨勢尚未扭轉;生態總體改善趨勢不可逆轉,但生態需求快速增長,供給不足將常態化。生態需求從潛在轉變為現實,從奢侈品轉變為生活必需品,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從改善生活環境轉變為生態安全需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生存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生態供給以及與生態相關的服務能力,決定著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成就輝煌。“需求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私人產品短缺將成為歷史,公共產品短缺時代全面來臨”,在公共產品短缺的歷史背景下,消費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對生態產品的需求進入快速全面增長階段。正是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回應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建設生態文明,意味著我們對發展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意味著從此我們將逐步告別不文明的發展,不可逆轉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源自自身感受和對生活本質的認識,山青水秀但貧困落后不能支撐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發達但生態破壞、生存受到威脅更會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失去幸福。只有順乎自然和展現人性的發展,才是百姓幸福的保障。發展的結果不僅要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還要有青山綠水,干凈的環境和清潔的空氣。然而,在發展探索的過程中,由于我們對發展真義的理解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同時面臨擺脫脫貧和實現現代化的趕超現實壓力,我們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生態破壞,甚至環境受破壞的嚴重程度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使得發展帶來的負面因素成為持續發展的制約。工業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帶給我們創造物質財富的激情和動力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與工業文明伴生的各種弊端,以及最終毀滅工業文明成果的潛在危險。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世界籠罩在發展的困惑之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警示人們:我們已陷入各種危機構成的綜合體中,人類在危機的綜合體中依然享受著伴隨崩潰危險的快樂。轉折點已經到來,我們或沿著已知的發展道路走下去,直至毀滅;或改弦易轍,選擇新的未來。各種研究證實,科學家的警示不是危言聳聽。面對危機、面對人類共同的未來,探索新的發展方式成為人類共同的責任。世紀之交,在危機鐘聲急切催促和尋求擺脫困境途徑的共同呼喚下,一種新的發展理念獲得普遍認同,可持續發展思想提出并迅速確立。可持續發展理論成為獻給新世紀的重大禮物。人類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光輝照耀下,看到了現實的危險,看到了前進的方向,看到了擺脫危機的希望。然而,在現實與未來矛盾之間,如何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又陷入迷茫。正因為如此,也激勵著人們進一步豐富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探索發展道路的激情。
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既有工業化共同的特征又有后發國家特殊的問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多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百年發展歷程,同時也積累了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中國既不能走犧牲環境、大規模消耗資源的老路,也不能走轉移生態危害的舊路,中國必須在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基礎上開辟新路!
五千年文化積淀賦予中國在探尋未來發展道路中以獨特的優勢,改革創新的發展時代賦予我們以勇氣和力量,發展中積累的問題和面對的風險賦予我們以反思的機會,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及發展探索中積累的經驗引導我們通向新發展道路的方向。人類共同智慧啟迪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華文化的智慧告誡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是新道路的理論基礎,順應自然是新道路的行為準則。建設生態文明,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智慧,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結晶與現代發展相結合綻放出的一朵思想奇葩。
生態文明主張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主動保護自然、積極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態的進步,又是社會制度的完善,既是價值觀念的提升,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新的價值觀要求尊重和維護自然,形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關系,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這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將歷史挫折轉變為歷史智慧的重要里程碑。正因為如此,科學家指出“在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經濟組織方面,真正需要一場革命和一個全新的自然保護時代,改變社會發展方式,將每天的生活都與自然保護相關聯”。從價值觀到生活方式深刻改變的時代已經到來,這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某個領域孤獨的革命,而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變革。變革的方向是追求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一種生態文明內在的發展方式。
既然我們認識到現實的文明充滿著風險,并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人類智慧再次將文明發展方向的標識刻印在生態上,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在正確的標識下,建設支撐生態文明的堅實基礎。在十八大召開之際,美國《僑報》11月14日發表一篇文章,說“‘美麗中國’是一個能讓全社會感受到美好與希望的字眼,一個能凝聚起全體國民共識與意志的字眼,一個與古代‘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一脈相承的字眼。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道路上,中國人在初嘗經濟發展以環境為代價的惡果后,重新回到了老祖宗的質樸信仰里。說到底,百姓心目中的‘美麗中國’,無非是天藍、水清;PM2.5被控制在合理水平,耕地不再被工業垃圾污染,家附近的工業項目能經過科學論證;城里孩子能在室外自由呼吸,農村娃娃能在門前小溪嬉戲……這些看似簡單的目標,是要把百姓福祉裝在心里,一件一件干出來”。
歷史發展過程告訴我們,重大的社會變革與森林的利用方式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幾乎無一例外地,古代王國的政權衰落往往也與森林資源的枯竭相伴隨”。我們從歷史發展軌跡中悟出一個樸素的道理:林興則文明興,林衰則文明衰。我們不能想象沒有自然平衡的社會能夠是和諧的社會,也不能想象和諧的社會能夠離開自然的平衡。自然生態是支撐社會文明大廈的重要基礎。
“生態文明不僅僅是在荒蕪的土地上種幾棵樹,而是要在人們心靈中種下綠色思想”,生態文明也不是拒絕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堅守順應自然的準則。只有在文明理念和文明行為的共同支撐下,才能走出一條新型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既要賦予期盼改變落后面貌的人們以脫貧致富的機會,又要讓人們在仰觀藍天、俯視綠水、行呼清氣,并在青山綠水相伴下走向繁榮富強。這就是生態文明之路,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戰略抉擇!
(中國木材網·新聞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