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林業的總目標,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林業的總任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剛才,建龍同志全面部署了2013年林業工作。總的講,明年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要求,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圖:建設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
第一,抓改革。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依然要靠改革。相對于其他領域改革,林業改革起步較晚,任務艱巨,但是潛力巨大,后發優勢明顯。當前,要深入總結推廣福建省武平縣、長汀縣等地的成功經驗,按照“改革、穩定、規范、服務、發展”的要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并長期穩定農民林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務平臺,鞏固擴大改革成果。要按照公益事業單位管理的要求,落實財政補助政策,做好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人員安置、債務化解等工作,積極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要繼續探索,找到改革突破口,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穩步推進。要通過增加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激發林業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壯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
第二,抓資源。豐富的林業資源,是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要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堅決遏制林地過快過多流失的態勢。要加強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撫育經營,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開展森林增長指標年度考核評價,推動全國森林資源培育,確保如期完成2020年林業“雙增”目標。要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管理、自然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加大資源保護力度,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最大限度減少林業資源損失,充分發揮林業在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態承載力中的決定性作用,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基礎。
第三,抓科技。自然生態系統演替有著特定的規律。林業部門作為管理者,無論是編規劃、作決策,還是上工程、搞建設,都必須尊重科學、依靠科技,自覺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就可能給自然生態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要徹底改變向自然過度索取的思想,按照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要求,抓緊修改完善現行的林業技術、標準和規程,將林業工作重點由培育管理森林資源轉向保護管理自然生態系統。要積極推動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全面展示林業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重大生態災害防控、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生物產業開發等關鍵技術攻關,真正依靠科技進步,降低植樹造林成本,減少林業資源消耗,提高生態建設成效,提升資源開發水平。
第四,抓產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但也要摒棄純粹的自然保護主義,堅持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努力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林業是巨大的綠色資源能源寶庫,具有可循環可再生的獨特優勢,是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在推動綠色增長、保障市場供給、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以豐富的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生物質能源、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確保更多的人享受到綠色生態產品,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第五,抓民生。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生態良好,但生產落后、生活貧窮,那是原始文明的時代。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一方面,必須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滿足社會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須努力改善林區民生,讓林農群眾和林業職工過上美好生活。廣大林區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貧窮落后的集中地。長期以來,廣大林農群眾和林業職工為保護生態作出了巨大犧牲,生活卻依然十分困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不能繼續以犧牲林區群眾和林業職工利益為代價。要把改善林區民生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讓生態建設者和保護者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要著力解決林區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就醫難、上學難等突出問題,徹底改善林區生產生活條件,充分調動林農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中國木材網·新聞信息中心)